查看原文
其他

文艺新玩法!闵行这位“70后”把TA的前生今生翻了个遍,还成了“活字典”

2017-08-20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

闵行报记者  陈美玲 | 文并图


今年夏天高温连连,梅陇范子琦的书房更是闷热异常。年近80岁的他满头银发,但就像架子上经年累月的竹刻,风采依然。日里,他看看竹刻的专业书籍,拿刀片雕刻自己的笔筒,欣赏竹刻上的图案,好像不管做什么都绕不开竹刻。




近日,他看到本报关于石刻收藏的报道后,给记者打了个电话,分享了他对收藏的一些看法。在一个炎热的午后,记者见到了这位老人和他的藏品。古香古色的博古架上,有笔筒、罗汉、老虎、臂搁等竹刻,虽然不算很多,但每件都很精致。他说,他把这些宝贝从沿街叫卖的命运中解救,经过岁月的摩挲,已经意有所会、感有所通。


范子琦和他自己刻的笔筒


3个月时间,只为清理一个笔筒


从开着空调的客厅进入书房,还没来得及适应,他就推着门着急地说“赶紧关上”。对此,他这样解释:如果忽冷忽热,竹刻就会因为热胀冷缩容易爆裂,所以他的书房里一直保持自然温度。记者看到,每件竹刻旁边还配了个夜光杯。“竹子怕干,秋天的时候,就要装小杯子水,避免干燥。”


每收藏一件竹刻,范子琦都会找来木工师傅,定制尺寸合适的宝笼。这些宝笼虽然精致程度不及竹刻,但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雕细琢的竹刻正好形成一简一繁的呼应。翡翠绿的夜光杯再加上古色古香的宝笼,曾流落街头的竹刻似乎在他这里找到了“归属”。



虽然退休前是个钳工,但范子琦骨子里一身的文艺。年轻时研究过《红楼梦》,寻访过翻译家傅雷,如今他深陷竹刻世界。他清楚地记得,“和谐图”笔筒买来时,沾满了泥巴。他专门向牙医要来小勺子,花了整整3个月,一点一滴地清理,才有了今天这般光泽。他很喜欢这样的清理,将其比作一次探险。他说,娴熟的刀法自然令人拍案叫绝,缝中缝的衔接更有柳暗花明的惊喜。

“和谐图”笔筒


因为喜欢,范子琦几乎把竹刻的前世今生读了个遍。他的书架上,清一色的竹刻书籍,每一本书的内容和作者他都信手拈来,好似故交一般。《竹人录》(被誉为嘉定竹刻“圣经”,文言文版本)他不知道翻了多少遍,当听到有《竹人录注释》出版时,他又兴高采烈地借来书本,将注释密密麻麻地誊抄到自己的书上。一本并不厚的小书,看上去就像字典一样厚重。而他自己本身就像一本活字典,什么刀法、谁的画一看便知。


他的《竹人录》上密密麻麻地抄写着注释


20年的尝试,只想理解手中藏品


范子琦熟悉自己的藏品,也熟悉历史上知名的竹刻藏品,哪件竹刻现藏于哪个博物馆,他都一清二楚。他说这根本不用背,看得多了就记住了。


“山居图”笔筒


被他熟记的还有专著中的观点。在《明清竹刻艺术》一书中,他认为混淆了雕刻工艺的概念,将“阴阳文山水”采用的较深的阴刻搭配浅浮雕技法称为陷地浅刻技法。因为自己就有藏品,他看后不吐不快,专门给作者写了一封信,将自己的论据、论点摆出来,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。


最近,他又在酝酿一篇为“阴阳文山水派”正名的论文。他说,它的存在是清末竹刻的一个亮点,但相关书籍甚少提及,甚至“张冠李戴”,这令他很“心痛”。好几次,看到类似的描述,他很着急,恨不得叫他们来看看自己手中的藏品。《第四届华人收藏家大会文献之一》收录了他的一篇文章,文中也提到了这点,但他觉得只有反复强调,才能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。


刻有唐伯虎画作的插屏


闲时,他还自己尝试刻笔筒。“收藏者一定要有实践,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藏品。”20年来,他刻刻停停,给自己雕了一个“竹报平安”笔筒。“以前的竹刻家同时又是书法家、画家,刻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,现在已经很难复制。”


现在,他的心愿是精选100件竹刻编一本书,然后寻访当代竹刻家,帮自己的藏品找到它们的知音。而他自己,因为对藏品的深厚眷恋,虽四处奔波,但其乐无穷。



最好的时机 最美的遇见


范子琦陋室藏宝,快然自足。回想起自己的收藏经历,他说,他只是在合适的时机遇见了最美的艺术



 

1995年,他到浙江兰溪探望朋友,在当地古玩市场看到了一个笔筒(即“山居图”笔筒)。虽然很动心,但并没有下手。


两年后的1997年,上海方家浜古玩市场正式开张,他在这里看到了兰溪所见之物。两次相遇,他不禁拿起笔筒细细观摩,只见笔筒落款有“丁丑炳南”字样。回家后他仔细查阅资料,这才发现原来是清嘉庆年间的作品。


那时他月工资只有400元,这个笔筒店家要价500元且不还价。“我想即便我不收藏这个,这么有缘分,也是值得买。”后来他又凑了100元买下了这个笔筒。


....


入手后,他在《竹人录》里看到了这样一句话:尝论刻竹虽小道,其人非具郑虔三绝,灵襟洒脱,居处出尘,不能下一笔。因为这句话,范子琦像着了魔地喜欢上了竹刻,不上班的时候就泡在上海图书馆,关于竹刻的书籍一本一本地看。“竹刻表面上是一个物品,实际上包含了竹刻人的诗书画功底和人文修养。”后来他慢慢地收藏不少竹刻,至今已有120多件,完全可以办一个小型竹刻展。


前些年,有人开价20万想买他的“山居图”笔筒,被一口回绝了。“我收藏东西虽小,但不跟风、不猎奇、不势利,才能有自己的收藏价值。”



虽然范子琦只是个普通收藏者,但他的眼光却很“挑剔”。众多藏品中他最得意的是“和谐图”笔筒。这个笔筒上雕刻着近30个人物,个个栩栩如生,且多有传情之态。为了省钱买“心头好”,每次去古玩市场,他来回都是走路,尽管只要2元钱他也不舍得,但买起钟意的竹刻又毫不手软,那个笔筒就花了他3500元。


2005年,佳士得在上海开拍,其中包含竹刻家顾珏雕刻的一个笔筒。借预展之机他连续三天一早跑到展厅参观。第三天,展厅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,误以为他有意参与竞拍。其实,只是想近距离看看它的刀法。



除了竹刻,他还收藏扇骨。“扇骨上也有不少竹刻,那时还没人发现这个领域,我正好捡了个机会。”他第一次买的时候,三把清朝的扇骨花了6000元。刚走出店门,店家就忍俊不禁,旁边店家也都笑他是“傻子”“笨蛋”。后来他们有什么扇骨都向他推荐。前前后后他收了20多把扇骨,这些扇骨有赵子谦刻的,有张廷济书写(他侄子张辛刻)的,也有李健吾用过(郑小西刻)的,不乏精品。


这几年来,他收藏的竹刻和扇骨越来越少了。“最好的时机就是还没人关注的时候,把它们收集起来。”

 


链接:

竹刻,传统民间雕刻艺术,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,或在竹材、竹器上雕刻文字、图画等。通常也指用竹根、竹材、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。 

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,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,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,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“金陵派”;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“嘉定派”。


猜你喜欢



美呆!虹桥商务区将现“十大水景”,樱花大道、观机长廊、湖泊湿地…


小龙虾、藤椒鸡鲍鱼、椰皇流心……月饼界“网红”争夺战已在闵行打响


闵行绿道3.0版来了,“9胞胎”的简历都在这!老大、老二也有好消息


比川剧更精彩、实惠的“变脸”,原来是这样实现的……


非常“6+1”,闵行“集团军”今霸气亮相重量级展会,亮点都在这里!


这些来自闵行的人物和航天团队,正在冲击“市级模子”,期待你的投票!


闵行几乎每个小区都有微信公众号了,快来认领你的网络家园吧!


(本期编辑 覃丛丛 陈美玲 陈林)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